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(《孙子兵法》)。科学个体运动的核心是深刻认知并尊重自身生命阶段与独特状态,以“小劳常续”代替“暴兴暴废”,在“形劳而不倦”的智慧中,规避风险,激发本能活力。
二、家庭“集体”供能生命运动重心观
食饮有节,滋养动能。 根据家庭成员的基础运动,科学搭配家庭生命运动供能食谱,是保障科学运动的重中之重。
1. 古代生命运动营养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 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” 奠定了均衡膳食的基础原则。运动需要能量,能量来源于合理膳食。《千金要方·食治》:孙思邈强调“食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神爽志以资血气”,并主张“养老之道… 饮食当令节俭”。指出食物不仅能提供能量(“资血气”),更能调养身心(“悦神爽志”),且老年人饮食尤需注意适量与易消化。
《饮膳正要》:元代忽思慧的著作,强调饮食卫生、营养搭配与季节、体质的关系,体现了“因人、因时、因地”的膳食原则。
2、现代生命运动营养观
一是能量匹配:家庭食谱需考虑成员年龄、性别、日常活动量(包括运动强度和时间)来调整总热量摄入,避免能量过剩(肥胖)或不足(影响运动表现和恢复)。二是营养平衡:碳水化合物是 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(尤其有氧运动),应选择全谷物、薯类等复合碳水,提供持续能量,避免血糖剧烈波动。蛋白质: 修复运动造成的肌肉微损伤,促进肌肉合成。对维持老年人肌肉量(防肌少症)至关重要。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(蛋、奶、豆、鱼、瘦肉)。脂肪:*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能量。选择健康脂肪(如橄榄油、鱼油、坚果),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。其他:微量营养素与水分:*维生素、矿物质(如钙、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;铁对携氧能力;电解质如钾、钠、镁对肌肉功能和体液平衡)、充足的水分(运动前后及过程中及时补充)对运动表现、恢复和整体健康不可或缺。
三是家庭实践:共同采购健康食材、学习科学烹饪(少油少盐少糖)、规律进餐、营造愉悦就餐氛围,使科学供能成为家庭集体健康生活的基石。
民以食为天”。家庭是营养供给的第一线。科学的“供能”食谱,是支撑个体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,是“立体健康”中不可或缺的“后勤保障”。家庭集体践行“食饮有节,营养均衡”,方能滋养持续运动的动能。
三、社会“群体”赋能生命运动爱心观
环境友好,互助同行。 根据社区成员的运动特点,科学打造运动场所、提供运动器材、举办运动竞赛,发挥基层组织作用,奉献“爱心”。
1. 古代社会“爱心”观
《礼记·礼运》: “大道之行也… 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 描绘了理想社会对各类人群(包括老年人)的关怀。安全便利的运动环境是“老有所乐”、“壮有所用”(指维持活力)的重要保障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 社区对老年运动设施和活动的投入,正是“及人之老”的仁爱体现。
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 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蝼,动也。形气亦然。” 强调“动”的重要性。社会提供运动机会和条件,就是促进群体“流动不腐”。
2、现代社会公卫观
一是适老化改造:建设安全、无障碍、有遮荫休息区的步行道、公园、广场;配备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(注重柔韧性、平衡性、轻度力量训练);卫生间设施便利。
二是科学组织:推广适合不同群体的运动项目(如太极拳、广场舞、门球、健步走俱乐部);举办趣味性、低竞技性的社区运动会或健康活动日;提供科学健身指导(如社会体育指导员)。
三是营造氛围: 鼓励邻里结伴运动(增加乐趣、相互督促、保障安全);利用宣传栏、社区媒体传播科学运动知识;表彰积极运动的老年榜样。
四是社区“爱心”内涵:建设国家工信部、卫健委5G+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,落地救在身边的生命平安站!“独行快,众行远”。社会“群体”的“爱心”赋能,体现在创造安全、便利、友好的运动物理环境和积极互助的人文环境上。这不仅是硬件投入,更是“以人为本”社会治理理念的体现,让科学运动成为触手可及的社区福利,惠及每一位成员。
四、自然“大体”产能生命运动仁心观
顺应天时,天人合一。根据大自然规律,依照24节气“四季”养生运动,运用大自然蕴含利于生命运动之“产能”,达到天、地、人和谐共生运动康寿之心愿。
1.古代自然运动养生观
一是四季运动养生
《黄帝内经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这是“四季养生”的圭臬。明确指出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… 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。” 强调运动养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。
春三月: 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” - 提倡舒缓的户外活动(如散步),助阳气生发。
夏三月: 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… 使气得泄” - 可适度增加活动量,但应避开烈日高温,选择清晨或傍晚,注意补充水分,防止中暑。运动以“泄”热但不耗竭为度。
秋三月: 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… 收敛神气” - 运动宜平和收敛(如太极、八段锦),避免过度出汗耗散阳气。
冬三月: 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 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” - 运动应在日光充足、相对温暖时进行,以室内或避风场所为宜,强度适中,避免大汗淋漓,以防寒邪入侵。注意保暖。
二是24节气运动养生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与二十四节气: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天文、物候、气象总结出的自然节律。运动应顺应节气特点,惊蛰、春分:阳气升发,适宜增加户外活动。大暑、三伏: 强调防暑降温,运动宜轻缓,选凉爽时段。白露、秋分: 天气转凉,注意保暖,运动后及时添衣。冬至、大寒:注重防寒保暖,选择温和室内运动或日光下活动。
三是利用自然“产能”运动养生
阳光:促进维生素D合成(强健骨骼),调节生物钟,改善情绪。选择在适宜时段进行户外运动。
新鲜空气:改善心肺功能,愉悦身心。森林、公园、水边负氧离子丰富,是理想运动场所。
地气(自然环境):在自然环境中运动(如公园健走、登山、林地太极)能有效缓解压力,提升心理健康水平(“森林浴”效应)。
四是“仁心”观”的升华
此«仁心”不仅是对人之仁,更是对天地自然之仁。人类尊重自然节律,善用自然资源(而非掠夺破坏)进行养生运动,体现了
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道法自然”的至高哲学理念,是追求个体健康与地球生态健康和谐统一的“大健康观”。 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(《道德经》)。自然“大体”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宏大背景与能量源泉。科学运动需怀敬畏之心,遵循四时更迭、节气流转的自然法则,善用阳光、空气、水土等自然恩赐。这种顺应天时的运动,是“仁心”对自然的回响,是实现“天、地、人和谐共生”健康长寿愿景的智慧之道。
倡导“立整体生命运动观”及其“四体”框架(个体知己为本、家庭供能筑基、社会爱心赋能、自然仁心归元),深刻融合了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精髓(《内经》顺应四时、动静适度、食饮有节)与现代医学、营养学、运动科学、公共卫生及环境科学的核心理念。个体观是根基:深刻认识并尊重自身生命阶段与独特状态,是规避风险(如猝死)、实现科学运动的出发点。“小劳常续”“形劳而不倦”是箴言。集体观是保障:科学均衡的家庭营养供给,为生命运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能,是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。群体观是支撑:安全、便利、友好的社区运动环境和互助氛围,是社会对公民健康权的承诺体现,是“老有所乐”、群体健康的孵化器。大体观是境界:* 顺应自然节律(四时、二十四节气),善用自然恩赐(阳光、空气、环境)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“大健康”仁心。
唯有将这“四体”融会贯通,视为有机整体,才能真正践行“立体健康”理念,让科学运动成为贯穿生命全程、融入生活各维度的自觉行动,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风险(尤其是老年人猝死),激发生命活力,实现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的健康长寿心愿。立整体生命运动观,不仅为老年人科学运动提供了系统性指导,也为构建全龄友好、环境和谐的健康中国探索了“立体生命健康”新质思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参考文献:王立祥 .立体心肺复苏 立体健康 立体数宇:“三立一体” 理念 (J)。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,2019, 31 (1):5-7. DO: 10.3760/cma.j.issn.2095-4352.2019.01.002.
作者:王立祥
编辑:王冉冉
致谢:Deep See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