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开幕式的惊艳亮相,到赛场上的激烈角逐,再到赛场外的文化交融……成都世运会,不只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,也处处展现着巴蜀大地独特的风土人情,映照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在赛场内外的文化符号里,读懂中国的文明厚度。武术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便惊艳全场,中国队高久尚的“猴棍”表演,让千年武术与“西游”IP碰撞出奇妙火花;吉祥物“蜀宝”“锦仔”一亮相就令人赞叹,圆滚滚的身形里,藏着千年蜀锦的经纬密码;熊猫造型奖牌“竹光”开盒瞬间,精巧的金属徽章让获奖选手惊喜“哇”声一片。世运村里的文化互动区,书法案前歪扭的汉字、汉服广袖间的清风、中医药香囊里的草木香……亲身体验,远比刻意的宣讲更有穿透力,更能让世界触摸到中华文化的底色与脉动。
在赛场与市井的交融里,读懂中国的烟火温度。外国运动员们走出世运村,或登上穿梭街巷的“火锅巴士”,或夜游锦江看川剧变脸,或在茶馆里品茗采耳……城市的日常,成了最鲜活的文化名片。在成都湖滨天地的小龙坎火锅店的双语菜单上,藏着四川人“七上八下”的生活智慧,字里行间也满是对外国友人的热情;“好运市集”里,从熊猫扎染的地域符号到油纸伞里的千年智慧,从漆扇的匠心独运到吹糖人的市井记忆,让巴蜀文化的厚重与灵动在指尖流转。原来,中国的精彩就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。
在流量变留量的转化里,读懂中国的开放气度。一望无际的巴中光雾山红叶、气势恢宏的乐山大佛、活力四射的天府新区……“世运大篷车”将世运会项目推广与四川21个市(州)深度串联,把“家门口的风景”变成“世界的牵挂”;世运广场上,从竹篾交织到丝线百转,从茶香升腾到银饰作响,近50个地方特色项目编织成一幅流动的巴蜀文化长卷。透过这场盛会,世界看到的不仅是竞技的激情,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包容姿态拥抱世界的热忱。
科技元素的融入,是成都世运会的另一大亮点。“成都造”智能翻译眼镜,支持40种语言同声传译,通过镜片实时投射双语字幕,让来自100余个国家的运动员围坐畅谈;搭载国产空间大模型“悠然无界”的机器狗“GoGo”,有着防风防雨机身与50公斤负重能力,成为运动员们全天候“超级向导”;美甲机器人5秒喷绘出的世运会会徽与熊猫纹样,引得前来体验的运动员们争相晒图……从沟通无碍到贴心服务,再到趣味体验,科技的温度就在这些细节里。真正的创新,既要实力,更要暖心,这正是中国科技打动世界的地方。
开放之门愈宽广,文明气象愈万千。成都世运会,让世界读懂了一个更加开放、包容、自信的中国,这份读懂,是对中国文化的欣赏,是对中国科技的认可,更是对中国未来的期待。我们坚信,“明天的中国”将更加灿烂美好。